歡迎您訪問愛非克(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關鍵詞:AKK菌、AKK菌格林汁
全球肥胖人口在過去20年里急速增長,中國肥胖人口于2016年已趕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許多數據表明,傳統減重的復胖率達90%以上,超重和肥胖者需要更加科學的干預手段。
代謝失調是一種影響人類(或動物)細胞生產能量的障礙,又稱為新陳代謝失調癥。代謝失調易引起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類疾病,而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發率持續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與肥胖相關聯的疾病數不勝數,“胖死”絕非空穴來風,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類,其中三種都有致死的風險。
研究背景
代謝失調代表一組代謝異常,例如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和高脂血癥。它是肥胖相關疾病的重要衡量標準,也被認為是肥胖的關鍵并發癥。慢性肥胖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并可能引發特定的代謝異常,例如促炎性疾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胰島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2型糖尿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癥。因此,肥胖的預防和治療似乎是世界范圍內的主要治療問題。肥胖的主要驅動因素是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之間的不平衡,其中過度食用高脂肪飲食(HFD)是導致代謝紊亂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的證據強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密切關聯。腸道微生物群與宿主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許多因素介導的,包括由腸道屏障缺陷引起的炎癥以及短鏈脂肪酸和膽汁酸的代謝。腸道微生物群落失衡(生態失調)與肥胖和代謝紊亂(如2型糖尿病)相關的臨床表現有關。通過基于微生物組的治療,如益生菌、益生元、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代謝手術和藥物來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是預防和治療代謝綜合征的有效靶向治療策略。粘蛋白降解細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 A. muciniphila )是人體腸道中最豐富的單一物種之一(占細菌總數的0.5-5%),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益生菌候選物。幾項研究表明A. muciniphila在維持腸道健康和葡萄糖穩態以及預防和改善炎癥、代謝紊亂、肥胖和相關并發癥方面的有益影響。但活益生菌的治療用途的安全性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熱滅活的益生菌微生物群在體外、動物模型和臨床研究中保留了其關鍵的有利特性和有益效果。因此,這些被殺死或經過巴氏殺菌的細菌可能比活益生菌更有安全性的優勢。新出現的證據表明,益生菌對宿主的影響程度在細菌的活體和熱滅活形式之間存在差異。這促使該研究使用HFD誘導的小鼠模型比較了活的和巴氏殺菌的A. muciniphila對肥胖、代謝失調、相關炎癥損傷和腸道屏障完整性的效果。
研究內容
63只雄性C57BL6/N小鼠(6周齡,20 ± 1 g)放入籠子中(3只動物/籠子)并在25°C、50-60%濕度和暴露于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的循環中適應1周,并隨意獲取正常飲食和飲水。正常飲食由20%的蛋白質、64%的碳水化合物和7%的脂肪組成(總熱量,4 kcal/g,16%的熱量來自脂肪);HFD的配方含有26%的蛋白質、26%的碳水化合物和48%的脂肪(總熱量,5.24 kcal/g,60%的熱量來自脂肪)。將所有小鼠稱重并隨機分為七組(n=9):(1)正常,可自由獲得正常飲食和飲水;(2)HFD,自由獲取HFD和水;(3)Xen,自由獲得HFD和水,并用抗肥胖藥物奧利司他(Xen?, Roche, Milano, Italy)治療;(4)L.B,自由獲取HFD 和水,用活的A. muciniphila BAA-835型菌株的凍干形式處理;(5)P.B,自由獲取HFD 和水,用巴氏殺菌的A. muciniphila BAA-835型菌株的凍干形式處理;(6) L.A,自由獲取HFD和水,用活的A. muciniphila EB-AMDK19菌株(先前研究從健康的韓國受試者中分離,基因組特征登錄號NZ_CP025834)的凍干形式處理;(7)P.A,自由獲取HFD和水,用巴氏殺菌的A. muciniphila EB-AMDK19菌株的凍干形式處理。細菌樣品用無菌PBS作為溶劑以1×108 CFU/動物經口管飼法施用于動物組。Xen?溶解在PBS中以10 mg/kg的劑量口服給藥于Xen組。正常組和HFD組的小鼠口服PBS作為溶劑,而不是細菌或Xen?。在為期12周的研究期間,每周進行5次上述藥物和溶劑的處理。每周測量小鼠的體重,并在研究期的最后一天處死之前作為最終體重。
A. muciniphila對HFD喂養小鼠的身體、器官和脂肪重量的影響
在第12周研究結束時,HFD組的一周后每周體重和體重增加、肝臟重量以及附睪脂肪、內臟脂肪和總脂肪的重量、第12周的血清TC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有趣的是,P.B、L.B、P.A和L.A處理的HFD喂養小鼠,而不是Xen處理,導致第12周的體重增加顯著下降。用上述所有測試劑處理HFD喂養小鼠12周也導致肝臟重量、附睪脂肪和內臟脂肪的重量顯著降低。相反,在僅用Xen和PB處理12周后,在HFD喂養小鼠中觀察到總脂肪和血清TC水平顯著降低。
圖上 A. muciniphila對HFD喂養小鼠的身體、器官和脂肪重量的影響
圖下 A. muciniphila菌株的口服給藥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的肥胖參數
A. muciniphila改善HFD組的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穩態
OGTT結果顯示,在每個測量時間點(0、30、60、90和120 min),HFD組的血糖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另一方面,通過P.B、L.B、P.A和L.A處理,HFD喂養小鼠的葡萄糖清除率有所提高,但程度不同。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當暴露于PB和PA時,HFD喂養小鼠的血清葡萄糖AUC顯著降低,而其他治療則沒有。喂養HFD也導致血清胰島素水平顯著增加但沒有對GLP-1的腸道基因表達產生任何顯著變化。特別是,用所有上述測試劑對HFD喂養小鼠進行處理會導致血清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
A. muciniphila在HFD誘導的小鼠中改善肝臟脂肪堆積、脂肪變性、炎癥和肝損傷
正如預期的那樣,正常組肝臟的H&E和油紅O染色顯示出正常的組織學結構,其特征是大空泡的外觀可忽略不計和脂質沉積最少。HFD喂養小鼠表現出異常的肝臟組織學特征,主要是與顯著脂質積累相關的大量液泡,這是肝臟脂肪變性的特征。這與HFD組的肝臟重量明顯高于正常組一致。與正常組相比,HFD組肝臟中脂肪生成標志物SREBP-1c、ACC和FAS的基因表達顯著升高也證實這些發現。此外,這些結果還表明,HFD喂養對肝臟造成炎癥損傷,這可以通過HFD組肝臟中促炎趨化因子MCP1和促炎細胞因子IL-1b、IL-6和IL-17的基因表達顯著高于正常組來證明。與HFD的上述不良反應一致,HFD的肝毒性影響表現為HFD組血清GOT和GPT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
用所有測試劑對HFD喂養小鼠進行處理,可防止脂滴在肝臟中的積聚,并導致肝臟組織學特征的顯著改善,使組織結構恢復到幾乎正常的狀態。與這些一致,HFD組肝臟中脂肪生成標志物的基因表達也被測試劑抑制,但選擇性地抑制如下:Xen、P.A和L.A抑制SREBP-1c的基因表達;P.A和L.A抑制ACC的基因表達;Xen、P.B和L.B抑制FAS的基因表達。測試劑還顯示出肝臟抗炎活性,即它們下調HFD喂養小鼠肝臟中炎癥介質基因表達的能力,但程度不同:所有處理下調IL-6基因表達;所有處理的下調MCP1和IL-1b基因表達,PA除外;L.B、P.A和L.A下調IL-17基因表達。測試劑對HFD誘導的小鼠肝毒性具有保護作用,這些測試劑可降低血清GOT和GPT水平,但程度不同。特別是在HFD喂養小鼠中,所有測試劑處理后血清GPT水平顯著降低,而Xen、P.A和L.A處理后血清GOT濃度顯著降低,但P.B和L.B處理沒有。
圖上 A. muciniphila菌株的口服給藥可抑制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肝臟中的脂肪變性、脂肪生成和炎癥
圖下 細菌對HFD小鼠脂肪組織的影響
A. muciniphila抑制脂肪組織中的脂肪生成和炎癥
附睪脂肪組織的H&E染色顯示,HFD組脂肪細胞的平均直徑和面積顯著高于正常組,表明 HFD喂養的動物有明顯的脂肪沉積。這一發現與HFD組附睪脂肪組織中脂肪生成標志物 ACC、C/EBPα和SREBP-1c的基因表達顯著高于正常組一致。此外,HFD喂食表現為對脂肪組織的炎癥損傷。與正常組相比,HFD組脂肪組織中通用的小鼠巨噬細胞標志物F4/80和M1巨噬細胞標志物Fpr2和CD11c的基因表達顯著更高。所有測試劑處理HFD喂養小鼠導致脂肪細胞的平均直徑和面積顯著下降。此外,HFD組的脂肪生成標志物的脂肪組織基因表達也被測試劑顯著降低,但不同的是,P.B、L.B和L.A處理后ACC的基因表達顯著降低;P.A處理后C/EBPα和SREBP-1c的基因表達顯著降低。測試劑還揭示HFD喂養動物脂肪組織中的抗炎活性,因為P.B、L.B、P.A和L.A處理抑制巨噬細胞標志物F4/80和Fpr2,但不是Xen。
A. muciniphila改善HFD誘導小鼠的腸道結構、炎癥和屏障完整性
對AB/PAS染色的結腸組織進行組織學評估,以檢查測試劑對HFD喂養小鼠腸道結構的影響。喂養HFD導致動物腸道組織的組織學結構顯著破壞。特別是,在顯示AB/PAS陽性染色的上皮細胞中,隱窩深度和杯狀細胞計數在HFD喂養后顯著降低。此外,與正常組相比,HFD組的粘液層厚度顯著降低。結果表明,HFD喂養對腸道造成炎癥損傷,結腸中炎癥標志物MCP1的基因表達顯著增加就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雖然變化不顯著,但HFD喂養后腸道TNF-α的mRNA水平顯著增加。Toll樣受體(TLR)家族成員在先天免疫和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HFD組腸道TLR2和TLR4基因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腸道ZO-1、ZO-2、claudin 1和claudin 2是幫助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的重要上皮緊密連接(TJ)蛋白,其基因表達水平在HFD組中顯著低于正常組。另一方面,在正常組和HFD組之間,腸道激素PYY(一種具有厭食作用和減輕體重的肽)的基因表達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G蛋白偶聯受體(GPCRs)GPR41和GPR43在介導宿主與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為食欲調節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動物中沒有觀察到腸道中這兩種蛋白質的基因表達對HFD的反應有顯著變化。
這些結果表明,受試藥物對HFD喂食小鼠的腸道炎癥和結構異常具有明顯的保護活性,但程度不同。將L.B、P.A和L.A處理HFD喂食小鼠,而不是Xen或P.B,導致杯狀細胞計數和隱窩深度顯著增加。用所有測試劑處理HFD喂食小鼠導致腸道中粘液層厚度和ZO-1和claudin 2的基因表達顯著增加,并且MCP1和TLR2基因的結腸表達顯著降低。這些測試劑對HFD組腸道其他蛋白基因表達的顯著影響如下:P.A處理下調TNF-α;P.B、L.B和L.A處理抑制TLR4;Xen處理增加ZO-2;Xen和L.A處理上調claudin 1。
圖上 施用細菌改善腸道結構、通透性和炎癥,但沒有顯著改變食欲調節因子的基因表達水平
圖下 脾臟(A)和MLN(B)組織中的Treg細胞數量和數量
A. muciniphila減少HFD組中脾Treg細胞的數量
該研究揭示HFD喂養小鼠脾臟中Treg細胞(CD4+Foxp3+)的數量和種群(%)的顯著增加。另一方面,L.B、P.A和L.A以及L.B和L.A處理HFD喂養小鼠分別顯著減少脾Treg細胞的數量和種群。然而,在MLN組織中,正常組和HFD組中Treg細胞的數量和種群相似。特別是,用L.A處理HFD喂養小鼠導致MLN中Treg細胞計數顯著減少。除此之外,測試劑對HFD組MLN中的Treg細胞數量和喂養小鼠沒有其他顯著影響。
結論
給小鼠服用活的和巴氏殺菌的AKK菌兩種菌株都通過防止一周后體重增加來改善HFD引起的小鼠肥胖和代謝失調。此外,它們導致主要脂肪組織的重量、脂肪生成/脂肪生成和血清TC水平的降低、葡萄糖穩態的改善和炎癥損傷的抑制。這些處理恢復了受損的腸道結構和完整性,并改善HFD喂養小鼠的肝臟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對于這兩種菌株,巴氏殺菌形式在改善葡萄糖耐量方面比活形式更有效。此外,特定的AKK菌含有活菌或巴氏殺菌菌的制劑顯著降低了HFD喂養動物的脾Treg細胞(CD4+ Foxp3+)的數量和種群(%),進一步支持了這些細菌的抗炎特性。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與活菌相比,使用巴氏殺菌形式的AKK菌的治療效力沒有損失。此外,總的來說,這種益生菌對抗肥胖和代謝失調的效率優于奧利司他。
「文章僅供學術探討,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